3~5歲的寶寶自我意識已經(jīng)有了很大的發(fā)展,“我”的意識逐漸清晰,開始將自己和他人區(qū)分開,并逐漸將這種區(qū)分延伸到物品、玩具上,像模像樣地將自己的所屬物品“保護”起來,寶寶對物品的所有權(quán)意識越來越強烈了。那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寶寶的自我意識發(fā)展。
為啥寶寶認為“啥都是我的”?
我需要有自己的東西
寶寶對物品的強烈占有欲是自我意識發(fā)展的重要表現(xiàn),他們常常喜歡說:這是我的,那是我的!這并不是寶寶任性的表現(xiàn),而是通過這種方式對物品的所有權(quán)進行歸屬劃分,與物品確立聯(lián)系,同時,也讓寶寶的自我意識得到滿足,他們需要完全屬于“自己”的東西了。
“它們”需要我的保護
對于3~5歲的寶寶來說,一旦他們確立了對某件物品的所有權(quán),就會產(chǎn)生強烈的“保護”欲望,生怕失去對它們的支配權(quán)。寶寶會變得小心翼翼,還會將物品藏起來,什么東西都不肯和別人分享,有時,連自己的爸爸媽媽也不能沾染半分。
有時它是我的,有時它不是我的這個時期的寶寶,對某一物品的占有并不是永久的,損壞了、對它不再感興趣、或者有了更讓寶寶喜愛的替代品等,都會讓寶寶立刻“放棄”對這個物品的所有權(quán),而轉(zhuǎn)向?qū)ζ渌锲愤M行“保護”。某一天,寶寶又對其感興趣后,會再次將其列入自己的物品歸屬范圍內(nèi)。
如何應對寶寶的自我意識大萌發(fā)?
告訴寶寶這些東西是你的
寶寶對物品的占有行為是非常正常的,你無需太過擔心,不妨分配一些玩具、生活用品等,讓寶寶自己支配管理,并尊重寶寶對此物品的支配和保管,滿足寶寶的這種物品占有欲望。同時,還可以借此機會培養(yǎng)寶寶的規(guī)則意識,建立簡單的家庭規(guī)則。
告訴寶寶分享不等于失去
寶寶對物品的強烈占有,很直接的一個原因是擔心失去。你只需要讓寶寶明白,分享并不意味著失去,而且,在分享的過程中,還能體會到快樂。同時,你也要尊重寶寶對物品的支配權(quán)和選擇權(quán),用商量和友好的口氣和寶寶“借玩”物品,在得到“允許”的情況下,再培養(yǎng)分享意識。
讓寶寶懂得擁有要珍惜
在寶寶擁有了對物品的所有權(quán)后,你要讓寶寶明白,還需要珍惜和愛護自己的所屬物品。比如,玩具車是自己的,自己可以選擇各種玩法,但是,如果故意把它弄壞后就拋棄掉,就不會再有玩具車了,爸爸媽媽也不會因此再買一個新的給自己。借此培養(yǎng)寶寶珍惜、愛護物品的意識。
學前兒童自我意識的其他發(fā)展
在教育影響下,學前兒童的自我意識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除了對物品所有權(quán)的意識以外,還表現(xiàn)在如下的一些方面。
(一)從輕信成人的評價到自己獨立的評價
學前初期兒童對自己或別人的評價往往只是成人評價的簡單再現(xiàn),而且,對成人的評價,有一種不加考慮的輕信態(tài)度。例如,他們評價自己是(我不是)好孩子,因為“老師說我是(或不是)好孩子”。到學前晚期,開始出現(xiàn)獨立的評價,漸對成人的評價持有批判的態(tài)度。如果成人對兒童的評價不客觀、正確,兒童往往會提出疑問、申辯,甚至表示反感。
(二)從對外部行為的評價到對內(nèi)心品質(zhì)的評價
學前初期兒童一般只能評價一些外部的行為表現(xiàn),還不能評價內(nèi)心狀態(tài)和道德品質(zhì)等。如,問幼兒“為什么說你自己是好孩子?”4歲兒童回答“我不打架”或“我不搶玩具”。而6歲兒童則可以說到一些比較抽象、內(nèi)在的品質(zhì)特點,如“我聽話、遵守紀律”或“我會謙讓、對小朋友友好”。
(三)從比較籠統(tǒng)的評價到比較細致的評價
學前初期兒童對自己的評價是比較簡單、籠統(tǒng)的,往往只根據(jù)某一兩個方面或局部進行自我評價,例如,“我會唱歌”“我會畫畫”。學前晚期兒童的評價就比較細致、比較全面些。如,大班兒童會指出“我會唱歌,也會跳舞,可是就是畫畫得不好”。
必須提出的是,在整個學前期,甚至學前晚期,兒童對自己評價的能力還是較差的,成人對兒童的評價在兒童個性發(fā)展上有著重大的影響。因此,成人對兒童的評價必須適當、客觀、公正,對兒童任何過高、過低或其他不恰當?shù)脑u價都是有害的。例如,如果成人對兒童說“你永遠也學不會”“你總是不會安靜”“你老是愛打人”等等,兒童就會認為自己真的是毫無希望的人,以致失去力求前進的信心與動力。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