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載美國華裔教授蔡美兒教育方式的新書《虎媽戰(zhàn)歌》近日在美國媒體部分刊發(fā),引起北美地區(qū)對東西方育兒方式的熱烈討論。在有人指責“中國媽媽”管教過于苛刻的同時,也有相當多的人認為,西方式教育過于寬容,不利于孩子的成長;相反,嚴格的家教對孩子更為有利。
相當長時間以來,很多中國家長和教師也在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減負”、“松綁”、“讓小學生多睡一會兒”等呼聲此起彼伏,更有人強調要時時告訴孩子“你真棒”。越來越多的教育者放棄了嚴格的教育方式,在給孩子“快樂童年”的理論指導下,轉向寬松甚至縱容的一面。實際上,這對孩子的成長有害無益。很多家庭,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父母共同呵護一個孩子的“非常6+1”模式,使孩子變得嬌氣十足,驕奢逼人,不能承受絲毫壓力。一些學校因為怕孩子受傷而不敢開設體育課,一些“好學生”根本聽不得批評,一批就哭,再批就出走、失蹤。在一些遠足、穿越類的國際青少年交流活動中,中國孩子在體能、心理、團隊意識等方面,與國外孩子形成了極大的差距。這不能不讓教育工作者和廣大家長警醒:再這樣把孩子嬌慣下去,孩子們將不僅失去創(chuàng)造力,甚至連生存的能力都沒有了。
體罰等損害孩子心理、生理健康的教育手段固然不對,但在現實中,放縱孩子更要不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fā)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提高,在這種條件下,在一些所謂“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等似是而非的理論引導下,生活條件的“跨越式發(fā)展”已經成為不少孩子成材、成人的阻礙。特別是在一些教育資源相對較好的地區(qū)和學校,孩子們在生活條件、家庭條件、父母收入等方面不自覺地進行攀比,形成了非常強烈的自我中心意識。這些孩子一旦脫離父母的庇護,毫無面對考驗的勇氣與實力,“啃老族”應運而生、蔓延滋長是必然的。
“珠玉買歌笑,糟糠養(yǎng)賢才”,“要使小兒安,常帶三分饑和寒”。東方教育方式中,有很多值得繼承的東西,正是這些東西維系著東方文明的傳承與發(fā)展,形成我們不輸于任何民族的精神脊梁?,F在,不少教師、家長已經意識到對孩子進行批評的重要性,連教育主管部門下發(fā)的文件中也已寫明要保護教師批評的“權利”。不少人在探討,應該怎樣對孩子進行批評?我以為,批評不必藝術化,以直接了當為宜。批評包括家長的自我批評,不僅是對孩子立即改正錯誤的要求,更是養(yǎng)成其正直、果斷、公正、嚴明、有責任感等良好品質的途徑。批評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面對的環(huán)節(jié),任何人的一生中,都會遇到比父母的批評更為嚴厲的指責以至謾罵,連批評都受不了,如何面對其他?一味告訴孩子“你真棒”是無用的,在很多時候,我們必須告訴孩子這樣做“不行”。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