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之后,畢業(yè)來臨,大學生留洋熱再一次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出國熱早就成為整個社會所關注的話題,而近年來,出國熱潮正在低齡化,從大學生蔓延到中學生,許多知名中學的畢業(yè)生出國率節(jié)節(jié)升高。
最近,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寫文章稱:“大清早,你到清華園或未名湖邊走走,書聲瑯瑯,全都是英語,目標很明確畢業(yè)后赴美留學。號稱‘精英’的北大、清華畢業(yè)生,紛紛打起鋪蓋,以進入美國大學研究院‘深造’為首選?!标惼皆锌骸爸袊私梃b西方,建立現(xiàn)代大學制度,已經一百多年了,應該追求教育獨立、學術創(chuàng)新,而不是回到‘留美預備學?!木车?。對于大學,既要有國際視野,也要有本土情懷”。
中國是一個有深厚的愛國主義傳統(tǒng)的國家,然而,為什么這幾千年來人們熱愛的故國家園卻漸漸留不住她的兒女們?中國的教育機構竟成“外國人才培訓基地”?為此,本報采訪幾位學者專家,從多個角度分析當今的學生出國熱。
我國現(xiàn)代大學制度,應該追求教育獨立、學術創(chuàng)新,而不是回到“留美預備學?!钡木车?。對于我們的大學,既要有國際視野,也要有本土情懷。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喬新生
建議成立“世界人才組織”
學生們?yōu)槭裁炊荚敢馔馀?說好聽了,是我們富裕了,有錢供孩子出國讀書,說不好聽,是教育的失敗。過去我們理解的教育,就是教書育人,很單純,很純粹,但這不夠,教育在不同階段應該有不同的功能。中小學階段確實是教書育人,教授基本的知識和為人處世的道理。到了大學階段,應該是創(chuàng)意階段,讓學生有自由發(fā)揮的空間,激發(fā)他們的想像力。實際上不管是中小學還是大學,都應該是激發(fā)潛能的教育,但我們正好相反,是灌輸式的教育。
其次,出國讀書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出路,中國13億人,如果經濟出了問題,就業(yè)壓力就會非常大,出國留學,至少能掌握一兩門外語,回來可以去外企,沒有語言障礙,競爭力大增。其三,市場經濟作用,我們的教育失敗,我作為一個大學老師感同身受,中國最好的大學在世界上排名進不了200,排名系統(tǒng)是西方式的,西方大學自然占優(yōu),那么與其去進入中國那些進不了200的大學讀書,還不如去外國讀書。
最后,中國目前的體制現(xiàn)狀中,官本位盛行,不管是機關還是企事業(yè)單位,“近親繁殖”的現(xiàn)象嚴重,而去外國鍍金回來,無疑是就業(yè)的一條捷徑,所謂外來的和尚會念經,更容易打破官本位的壁壘,而國內畢業(yè)的學生,則很難進入官本位之下的體制之中。
學生出國留學,在我看來,其實是個好事。而且,我一直呼吁改變留學政策,實行合同制管理,那些公費留學的,拿了國家錢的,應該回來。但是那些花父母錢的,憑什么規(guī)定人家必須回來呢?有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說過,愛國不一定在國內,我很贊同。在國外不好嗎?可以繼做研究,他們的成果也是為人類服務的,為整個世界服務的,像錢學森一樣,學成之后再回來效力不是更好嗎?
所以,我反對只有回國才是愛國的說法,我鼓勵大量留學生留在國外。在今天,人才作為競爭力最核心的內容,應該實現(xiàn)自由流動,這也是社會發(fā)展的趨勢,我建議未來建立一個世界性組織WPO,即“世界人才組織”,促進國際人才的交流。
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夏學鑾
希望家長學生能冷靜
相對于過去,今天的出國熱確實有些過熱了,家長們互相攀比、競賽虛榮,出去的學生也有很多并非學習,只是玩兒去了。
過去也有留學熱,不管是19世紀初的那一批先賢們的留學熱,還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的留學熱,大部分都是真的學習先進知識去了,公費的不說,就說自費的,那時候也有自費,但是那種自費只是不花國家的錢,并非自己真的掏錢,學生多是獲得外國學校提供的資金和機會去留學,在學費免去的前提下,每年還有兩三萬美元的獎學金,可以說是賺外國人的錢去了,讓外國人花錢替我們培養(yǎng)人才。
但是今天的自費不同,是真的自己掏錢,有資料說很多學生一年要花幾十萬人民幣,這些錢是讓外國的教育機構賺去了,這也算是教育資源的一種外流。
其實,我一直主張讀研的階段可以去國外深造,到那些世界知名的大學繼續(xù)學習,因為它們的教育條件、科研設備、學術理念等確實要比我們好一點。然而,現(xiàn)在的留學熱似乎并非為此,而多是為了混一個洋文憑,洋博士,回來以后找工作更加方便,待遇更好。
更需要說明的是,雖然不排除有人真的為了學習更好的知識,但很多人留洋卻是虛榮、攀比所致,最起碼家長有這種心理,自費每年花幾十萬出國的人,家里經濟條件顯然很好,這些學生出去以后不少都是去玩兒,很難刻苦學習,西方很多大學的學習任務很重,要完成學業(yè)不容易,得特別勤奮刻苦才行。
這幾年,出國熱低齡化,不少中學生出去,他們的外語基礎往往不夠,語言過不了關,很難完成學業(yè),最終就是出去玩了一圈,拿不到文憑也常有。
所以,不管是家長還是學生,我希望能夠冷靜下來,不要攀比,也不必虛榮,不要把自己的錢給別人賺,中國的基礎教育是最好的,如果真的想學習先進的知識,等到自己基礎打好,更成熟一點兒,到研究生的時候再出去深造會更好。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鳴
社會也有教育責任
人們不愿意留在國內學習,我想有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是教育問題,學生們紛紛出去,這就是用腳投票,對國內的教育不夠信任。實際上也是如此,學生在學校里學不到多少有用的東西,學校本身的教育也有問題。
從以前的大學生,到現(xiàn)在的中學生,留學的年齡越來越低,特別是一些名校,比如各知名大學的附中,學生選擇留學的很多,這是學生和家長對高等教育不信任的結果。
除了教育本身,社會也有問題,首先我們對留學生和本土學生的待遇不同,在國外拿文憑,回來找工作要更容易,待遇也更好,而國內的大學畢業(yè)生找工作要比留洋回來的更難,差別待遇讓人選擇國外。此外,整個社會中浮躁風氣彌漫,不公正現(xiàn)象很多,讓人們危機感加強,不得不尋找更好的環(huán)境完成學習,去國外接受教育。高等教育本來是人群流動的通道,但是這個通道不再暢通,很多因素影響著一個人社會地位的變化,大學畢業(yè)、研究生畢業(yè)無法再實現(xiàn)人們向高層次流動的愿望,自然也另尋他途。
如何改變這種現(xiàn)狀,這需要整個體制和社會環(huán)境的改善,但這很難,至少目前還看不到希望。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