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部校長培訓中心主任陳玉錕曾在一次中學校長研討會上提出一個觀點,當前中學校長面臨三大命題:“高級后”教師的管理、教育“看20年后”、教育家型校長。
對此,福州高級中學校長蘇蕓深以為然。他告訴記者,“這幾年我的所想、所為,都在為破解這三大命題而努力。更進一步說,我一直在思考,教育的真諦是什么?!?/P>
近日,本報記者專訪了蘇蕓,聽他講述他的教育“尋根之旅”。
教育“看20年后”與高考的沖突
“眼睛不盯著高考,眼下日子沒法過;眼睛光盯著高考,今后日子沒法過。”這句順口溜,反映的正是素質教育與高考的某種沖突。
很多人把過去二三十年的教育視為應試教育。新課程應運而生。然而,在新課程制度下的教育,真的能解開學生淪為考試機器的困局嗎?
未來的世界需要什么樣的人才?中學教育能不能為學生提供未來所需要的品質?最現(xiàn)實的問題是,如果高考取得高分,會不會犧牲學生的未來?
蘇蕓不想“二選一”,而是想“魚和熊掌兼得”,把眼睛一邊盯著高考,一邊盯著學生的未來。
“如果我們在課堂上能關注學科的思想,讓孩子學會理性的思辯和理性的行動,對他的高考成績和未來成長都是有幫助的。”蘇蕓告訴記者,他最終總結了自己版本的“教育真諦”——理性的思辯和理性的行動。課堂教學也好,課外活動也好,老師最重要的責任是教會孩子思想和方法,知識只是作為一種載體來訓練這種思想與方法。學生學會了思想方法,記住了基本知識,面對復雜多變的問題也能應對自如,即便將來他忘了這些知識,依然能用自己思辯的大腦去接受新知識、新事物。
破解“高級后”教師管理難題
老師評上高級職稱后,已經是他職業(yè)生涯中最高的職稱(特級教師是榮譽,并不是職稱),很多老師看不到自己的上升空間,開始出現(xiàn)職業(yè)倦怠。這是校長管理的一大難點。
2004年蘇蕓正式開始主持福高工作。如何激勵高級教師的積極性,成了一個棘手問題。他和校領導班子商定了一個政策,名師三年一評,到期自動解聘重新評定,同時不管是不是高級教師,都可以來申報。
“名師工程”開評后,人們發(fā)現(xiàn)這是動真格的,有的中級教師評上了,高級教師卻沒評上。學校在名師評定時比較注重老師走出去參加各種學術研究的情況,這條指揮棒馬上起了作用。省市里組織的各種學科活動,幾乎都活躍著福高老師的身影。福高也成為福州8所一類校中進入學科核心組成員最多的一所,超過“排頭兵”一三附。
福高強大的師資隊伍令蘇蕓非常自豪。他說,因為地處倉山,生源質量不如鼓樓學校,福高這幾年的生源質量一直是8所一類校的第七、八名,但三年后的高考成績,卻能排在第五、第六名,福高也是本一上線人數(shù)突破百人大關的第五所學校。
立志做“教育家型校長”
一直到現(xiàn)在,蘇蕓依然站在物理教學第一線。他總是筆耕不止。最近一年,他在CN刊物上就發(fā)表了五篇論文。他每年都會提出很多新思路,“培養(yǎng)領袖型學生”就是其中之一。
2009年,蘇蕓的女兒讀大四,在參加了學校很多社團活動后,興奮地告訴爸爸:我前三年的大學都白念了!這句話讓蘇蕓觸動很大。他發(fā)現(xiàn),進入大學同一個班的學生,盡管高考成績比較接近,但有的學生脫穎而出成為領導者,有的則成為跟隨者。原因就在于,有的孩子具備了領袖的品質,而有的學生沒有。
蘇蕓說,中國正逐步走上世界的領導舞臺,需要很多領袖型人才。那么,基礎教育有沒有為將來的領袖型人才奠定基礎?有,但只停留在前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每個班都有班干部;第二個層次是學校的社團活動。而福高進入了第三個層次——課程。從2009年開始,福高開設了“培養(yǎng)領袖型學生”的校本課程,學生通過課程系統(tǒng)、科學、規(guī)范地學習管理,再結合活動,管理能力得到快速提高。
蘇蕓說,一所學校辦得好不好,當下的高考升學率并不是唯一目標,這所學校的校友質量更能說明問題,這也正和“教育看20年后”的命題相呼應。他希望,若干年之后,福高的校友們漸漸在各大行業(yè)嶄露頭角,成為某一領域的“領軍人物”。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