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地2012年高考成績相繼公布,每年這時都是“幾家歡樂幾家愁”,而各省的高考狀元則給這個炎熱的夏季增添了幾絲躁動。媒體鋪天蓋地的宣傳報道,學生家長街頭巷尾的議論,6月的“高考狀元熱”折射了國人浮躁的文化心態(tài)。
狀元,是中國古代科舉制的特殊產物,具體是指古代科舉考試中,殿試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一名的人。在元末明初,中國古代科舉制發(fā)展到鼎盛時期,科舉考試分為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三級,鄉(xiāng)試第一名叫解元,會試第一名叫會元,加上殿試一甲第一名的狀元,合稱三元。據考證,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舉狀元孫伏伽開始,到清光緒三十年 (1904年)最后一位狀元劉春霖止,在這1283年間,共產生了592名狀元(一說504人),加上其他政權選考的狀元以及各代的武狀元,中國歷史上總計可考的文武狀元為777人。以此類推,在中國高考30余年的時間里,“狀元”的數量也是非常龐大的,僅2012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達到915萬人,全國31個省份(港澳臺除外),將有省級狀元共計60余人。
盡管教育部近年來三令五申禁止炒作高考狀元,但仍難有實效。究其根源,跟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觀念固然相關,但筆者認為,更主要的是國人的浮躁文化心態(tài)在作祟。
高考,是根據國情制定的一項人才選拔制度,通過考試,選拔一批優(yōu)秀的學生進入大學繼續(xù)深造,提高國民教育水平和整體素質??荚嚤厝挥谐煽兣琶?,一個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與汗水亦或是聰明才智考取好成績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但現(xiàn)實情況卻是,作為高考衍生品的高考狀元們,通過考試“一夜之間”變成了家喻戶曉的名人,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動輒還會被某些商家拉去做廣告,亦或成為學?!办乓背煽?、招收學生的資本。
高考狀元只是首先“躍過龍門”的那只“鯉魚”,冷靜分析一下,我們不如把更多的目光放在后面的“魚群”身上,他們也同樣付出了汗水,他們可能需要更多的關心與關懷。
并不是說人們不應該關注高考狀元,如果那樣,筆者就是“酸葡萄”心理。只是,在這項舉國關注的、為國家選拔人才的“運動”中,我們不妨多給那些高考失利的學生一些鼓勵,給那些成績一般、“十年寒窗無人問”的考生一些關懷。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