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澳大利亞新州紐卡斯爾大學一份調查指出,亞洲和中東的學生成為身體和言語攻擊的主要目標。根據該校學生聯盟的調查,去年一年發(fā)生的160多起暴力襲擊案例,特定文化族群顯現出更高的被攻擊頻率。本該是學生健康成長的校園,卻成為孩子痛苦的傷心之地。如何防范、處理欺凌事件成為華人家長、學生,以及校方必須面對的話題。
華裔學生的“傷心地”
今年1月15日,一段芝加哥多名學生對華裔高中男生圍毆施暴的視頻被網絡廣泛傳播。據視頻顯示,一名就讀柯利高中畢業(yè)班的華裔學生,在華埠附近巷弄內,被7名15到17歲的青少年痛毆。
打人青少年雖被警方逮捕,但以爭取華裔權益為宗旨的亞美學會呼吁,各級學校應該重視亞裔學生對于校園暴力霸凌的認識。
美國校園欺凌案件一直不同程度、長久普遍地存在于各級公私立校園中,事件層出不窮。
2011年,紐約皇后區(qū)白石鎮(zhèn)194初中一名就讀于該校六年級的趙姓華裔學生被同班白人學生以不堪言詞羞辱,他向校方報告后未獲妥善處理,不久竟又無端被指控涉及偷竊同學物品,被校方停學。
2010年,美國南費城博克高中兩名華人新移民學生遭到一群高年級學生攻擊。而在2009年,南費城高中多次發(fā)生當地學生集體攻擊華裔學生事件,造成數十名學生受傷。當地華裔學生、家長等人發(fā)起大游行,但警方并未逮捕任何人,也未決定是否以仇恨犯罪偵辦。
一項問卷調查顯示,在加拿大的大溫哥華地區(qū),遭到校園欺凌的學生人數約占12%,近幾年甚至出現網絡攻擊的行為,性取向的欺凌也逐漸增多。
心理郁結的“反作用力”
校園暴力和欺凌案的發(fā)生,客觀上會對受欺凌的孩子造成心理問題。專家指出,最普遍的問題就是喪失自信,對未來茫然,同時情緒不穩(wěn)定。有研究指出,受欺凌的青少年,其自殺率比一般高出一倍。
更為嚴重的是,它可能會深層次扭曲青少年心理,甚至會觸發(fā)刑事和民事犯罪。
2007年,震驚世界的弗吉尼亞趙承熙案就是典型案例。據美國媒體報道,趙承熙上中學時曾飽受同學嘲笑和欺負。美國專家說,感到遭受不公是趙承熙心理扭曲的重要原因。據全美2002年一項調查,71%的校園槍擊案犯“在犯案前感到自己受到欺辱、壓迫或傷害”。
還有一種傾向是弱者受欺負后,會更傾向于“擁抱”強者,加入幫派成為一種固定的選擇。一旦加入幫派后,孩子們非常容易涉入毒品、槍械,對孩子的人格及未來發(fā)展,將會產生重大負面的影響。
需要正視的問題
校園暴力的存在及其嚴重性和后果,不能用“有趣、好奇,只是開個玩笑”的態(tài)度參與,這樣只會漠視身邊正在發(fā)生和可能蘊藏的悲劇。
有專家分析,種族沖突是多元社會的常態(tài),但學校不愿正視其存在,有的學校教員也參與了對學生的騷擾,結果使事情變得更糟。專家呼吁,學校應該把種族問題提出來,讓學生們更誠實、更開放地思考、討論這些問題。
校園暴力事件一旦發(fā)生,不僅會給孩子帶來身體上的痛苦,更會讓孩子產生心理陰影、憂郁焦慮。有研究者發(fā)現,孩子受到欺負后的最常見癥狀是抑郁和焦慮,可能表現出緊張、憤怒或者悶悶不樂。如果孩子開始抗拒或逃避平時一貫參加的學校或家庭活動,那也可能是一個警示。
對此,華裔新移民家長應該積極參與孩子的生活,讓孩子感受到家的溫暖,并多參加一些關于預防校園暴力事件的教育講座,給孩子提供正確的幫助和引導。
對孩子來講,即使遭遇了暴力,也不能一味隱忍,這樣只會讓對方的行為更加變本加厲。如果受到傷害,應該及時向學校和輔導老師反映,盡大可能舒緩自己的壓力、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