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中學比上線率;90年代,開始比本科率;進入新世紀,本科率逐漸被一本率取代;現(xiàn)在,對于重點中學,在一本率之上,主要看有多少個上北大、清華。這樣下去,怎么得了?”最近,我到一所高中給學生講座,校長談到現(xiàn)在的高中辦學,十分苦惱。他說,他已在高中教學30多年,覺得教書越來越難,也越來越?jīng)]有信心。
按照校長講的“辦學目標”,其實,任何學校都會越來越難。不僅校長沒信心,老師和學生也不知道出路在哪里。以前,對于重點高中來說,就是80年代,上線率也會達到50%,現(xiàn)在以能上幾個北大、清華作為“指標”,就好比是奧運賽場比金牌,而且是不拿金牌就失敗。這種“辦學目標”的變化,導致教育的路不是越走越寬,而是越來越窄,失敗感充斥在整個教育體系。
高中的這種辦學局面,也讓學生和家長的教育焦慮情緒越來越嚴重。圍繞“辦學目標”,現(xiàn)在很多高中,都向?qū)W生和家長灌輸“沒考上一本就不算考上大學”、“不上名校沒有出路”的觀念,于是,雖然我國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經(jīng)達到26.7%,每年的高考升學率已經(jīng)達到75%,但全社會的高考焦慮沒有任何緩減,大家都盯著那8.5%的一本高校,以及只有萬分之六不到的北大、清華資源?!懊G榻Y(jié)”在過去20多年間有增無減。
這也使高中辦學出現(xiàn)很多荒謬景象。比如為了搶來能考生北大、清華的生源,有的高中花巨資買生源,這也被認為是快速樹立學校品牌的捷徑——一種看法是,聰明的學生在哪所學校都有可能進北大、清華,因此,學校只要想辦法把這樣的學生招攬進來,即便師資沒有變化,但只要考上一兩個北大、清華,學校的名聲也就鵲起,生源、師資等問題也就納入所謂的“良性發(fā)展”軌道。
還比如,有的高中為有學生上北大、清華,私下“動員”一些考上其他名校的學生,放棄報到,來年再考,雖有教育部門明令禁止公辦學校不得舉辦復習班,但不少學校根本不理禁令——“考上北大、清華才是硬道理”,在上北大、清華甚至成為地方教育政績之后,只要高復班,能“復出”幾個北大、清華,誰還會理睬禁令?反而,這樣的“高復班”還會對辦學、家長和學生的選擇,起到示范作用。
高中辦學的路越走越窄,表面上的原因是應(yīng)試教育體系,但客觀而言,30年來,高考的格局基本未變,按照高考格局來分析,升學率提高,是應(yīng)當降低高考焦慮的,導致高中辦學目標變化的根本原因,是高等教育在大眾化過程中嚴重的等級化,以及我國社會越來越嚴重的就業(yè)“學歷歧視”,這再與集中錄取的高考制度相結(jié)合,就為大家提供一個成才等式“高分=名校=更高的社會地位與好工作”。
我國從1999年開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但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路徑出現(xiàn)嚴重偏差,首先,是靠過去實行精英教育的公辦學校來進行擴招,這迅速稀釋優(yōu)質(zhì)高等教育資源,同時擠占職業(yè)教育、民辦教育的生存空間;其次,是靠行政計劃實施擴招,學校沒有辦學自主權(quán),缺乏明確的辦學定位,沒有個性與特色;再次,在擴招同時國啟動了“985”工程,并隨之將北大、清華等少數(shù)高校的級別提升為“副部”。以上幾方面綜合起來,直接帶來高校的等級更加分明、同質(zhì)化情況嚴重。很顯然,如果選擇國內(nèi)高校,大家勢必選擇級別高、獲得國家投資多的高校,而其他的高校因地位低、獲得國家資源少、辦學質(zhì)量更低而難以得到家長和考生的歡迎。也就是說,高等教育資源擴大了,但大家的選擇空間卻沒有擴大。
我國的人才政策,則進一步“煽風點火”,首先,一些地方和用人單位的用人標準,明確提出應(yīng)聘者畢業(yè)學校要是“985”、“211”等要求。這種明顯的學歷歧視,沒有得到有關(guān)部門的治理、問責,反而成為展示“人才政績”的指標,有的單位在總結(jié)人才招聘工作時,就拿新進員工的學校、學歷說事;其次,“關(guān)系就業(yè)”盛行,越來越多的人相信,進北大、清華,將有著更好的“同學資源”,為今后的事業(yè)發(fā)展提供便利。據(jù)筆者的調(diào)查,很多家長在考慮為子女選擇大學時,都把發(fā)展大學人脈關(guān)系作為一方面重要因素,諸如“離開本地到外地求學,如果今后會本地工作,這不會導致在人脈資源上,沒有本地求學的優(yōu)勢?”等等。
所以,解決高中辦學路越走越窄——實質(zhì)就是我國教育之路越走越窄的問題,就要從高考制度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改革和用人制度改革等多方面努力。改革高考制度,是讓教學、招生、考試分離,給中學自主教學的考試制度環(huán)境;改革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取消學校的級別、取消各種政府計劃,讓學校平等競爭,賦予學校辦學自主權(quán),是讓考生有多元的高等教育選擇,而不是只盯著少數(shù)“等級高”的資源,這給中學實行多元、個性化教育提供大學教育環(huán)境;改革用人制度,是讓社會消除學歷、學校歧視,倡導公平就業(yè),讓大家從關(guān)注學歷、學校這些外在身份,轉(zhuǎn)而關(guān)注人才的能力與素質(zhì)。這樣的教育與就業(yè)環(huán)境,才能給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信心。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