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圖書館座無虛席,自習室里挑燈夜戰(zhàn),期末考試臨近,大學生們又進入了緊張的備考狀態(tài)。在這場“奪分大戰(zhàn)”中,除了明爭,其實還有看不見的“暗斗”。據(jù)《光明日報》報道,“要分”現(xiàn)象在大學里普遍存在,每逢期末考試前后,一些學生總會各顯其能,希望老師在打分時“手下留情”。
大學生向任課老師要分,并非新鮮事。為什么要分?一方面,因為分數(shù)太重要。大學課程成績價值千金——每學期的考試成績與獎學金名額密切掛鉤,大學期間的學業(yè)成績事關保研、留學等終身大事;即便你無意繼續(xù)深造,一張亮眼的成績單也會成為求職戰(zhàn)場中的重要砝碼。當然,對于“學渣”來說也是一樣,一些學生為什么硬著頭皮求“通融”,因為怕掛科啊,考試不及格就可能拿不到畢業(yè)證、學位證,事關重大。
另一方面,因為能要到。如果要分全然無用,學生們也就不會“各顯其能”,要分也就不會成為一個普遍現(xiàn)象。當前,一些大學課程以“好過”深受歡迎,有的老師以好說話、通情達理著稱,比如提前通過劃重點、劃范圍等給學生“放水”,比如面對學生手下留情的請求,做不到殘忍拒絕……
應該說,要分只是一個表象,其背后成因復雜,既有浮躁心態(tài)、功利心理作祟,也與教學管理制度密不可分。比如任課教師評分的自由裁量權很大,有的學生樂于跟教師搞好關系,通過投機取巧獲得高分;比如在學生失范行為懲戒方面,考試作弊面臨嚴懲,要分則游走在規(guī)則之外,只會面臨道德的拷問;比如根據(jù)“評教”制度,學生可以為任課老師打分,進而影響老師的績效考核,這也倒逼一些老師通過“送分”吸引學生選課,贏得學生的歡心……
對此應該怎么辦?持續(xù)強化引導必不可少。“平時則放蕩冶游,考試則熟讀講義,不問學問之有無,惟爭分數(shù)之多寡;試驗既終,書籍束之高閣,毫不過問,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責,文憑到手,即可借此活動于社會,豈非與求學初衷大相背馳乎?”曾經讓教育家蔡元培痛心疾首的現(xiàn)象,如今在一些學生中表現(xiàn)得有過之而無不及。大學生正處于走向精神成熟的關鍵階段,最需要正確的引導,而大學有義務幫他們扣好價值觀的“扣子”,自覺向走捷徑、投機取巧的行為說“不”。
當然,更重要的還是完善制度。僅以課程考試來說,高校其實可以多多嘗試。比如考教分離,任課老師承擔教學任務,期末考試不再由任課老師全權出題,評卷人則由同系其他老師隨機擔任,壓縮學生投機取巧的空間;比如建立抽查制度,由學校或院系抽查課程成績,嚴防“送分”現(xiàn)象;比如在成績錄入、更改方面細化管理,避免老師“放水”、通融。至于更深層次的制度改革,高校還要持續(xù)完善教學管理,推行“寬進嚴出”的學業(yè)考核以及學籍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淘汰機制,讓學生不再因為課程“放水”“送分”而任性。
責任編輯:唐秀敏
特別聲明:本網(wǎng)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lián)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廈門大同小學50名爸爸參加期末考試 平均分66.8分,最低只得了7分2019-01-24
- 期末沒考好 八歲男童離家找奶奶2018-07-06
- 9歲男孩患癌 一人在隔離罩里完成期末考試得95分2018-01-22
- 最新教育資訊 頻道推薦
-
澳維州推廣語言項目 幼兒園兒童可學習漢語普2019-04-04
-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 AI畫筆勾勒戲曲新美學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