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美玉(1873—1954)
石美玉——把全部的愛獻給病人
與康愛德并肩留洋的石美玉,出生于湖北黃梅,在江西九江長大。父親是一位牧師,母親在教會女塾任校長。石美玉是他們的長女,因沒有纏足而遠近聞名。
8歲那年,石美玉被父親送到教會女塾讀書,一讀就是十年,并在此與康愛德結成終身好友,后來一同赴美留學,一同回國行醫(yī),她們以精湛的醫(yī)術,贏得了江西百姓的信任。
為了傳授醫(yī)學知識,石美玉自己動手編教材,把英文醫(yī)學書籍翻譯成中文。在她的主持下,醫(yī)院逐漸發(fā)展,平均每月有千人求診。為了醫(yī)院的長遠發(fā)展,石美玉二度赴美籌募資金。由于醫(yī)院在美國享有良好聲譽,所以得到了大批捐款,她回國后用這筆錢將醫(yī)院擴充了一倍,接診病人大量增加,僅一個月就診治2743名病人。
石美玉的不懈努力贏得了人們的普遍信任和尊敬。有一段時間,她染病在家休息,九江知府竟出告示:禁止任何車馬經過她門前的街道,以免影響她養(yǎng)病。石美玉受愛戴的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1915年,石美玉與伍連德、顏福慶等籌組中華醫(yī)學會,曾擔任副會長。1918年至1919年,她獲得洛克菲勒基金會的資助,進入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yī)學院研修。在美期間,她四處演講,向美國教會介紹中國的情況,鼓勵中國留學生回國服務。
1920年石美玉回國,與吳格矩一起在上海組織創(chuàng)立了伯特利教會和伯特利醫(yī)院,還開設了兩間藥房和一所護士學校,她們還在家中收養(yǎng)了36個貧窮的中國孩子。石美玉是產科專家,慕她之名前來學醫(yī)的學生遍及全國各地,還有的來自越南、緬甸、新加坡和檀香山。至1937年,共有600名學生畢業(yè)獲得了中華護士會證書,并深入民間服務。
1928年,山東爆發(fā)大災荒,大量難民涌進上海。一天,石美玉接到電話,得知有300名孤兒即將到達上海。她在一番禱告之后,到車站接回100名孤兒,決意將他們收養(yǎng)。她克服種種困難,建立了孤兒院,附設小學和中學。這些孤兒長大后,她又將他們送入大學深造,其中不少人循著她的足跡,留學歸來報效祖國。
抗戰(zhàn)爆發(fā)后,原設在南市制造局路639號的伯特利醫(yī)院被日軍強占,乃遷至滬西白賽仲路(復興西路)另設分院。醫(yī)院派出醫(yī)護人員每周到難民收容所和傷病醫(yī)院義務進行救護工作,孤兒院則遷至貴州獨山畢節(jié)??箲?zhàn)勝利后,石美玉在美國積極籌劃經費,在廢墟上重建伯特利醫(yī)院。1951年5月,石美玉請求上海市政府接管醫(yī)院。1952年12月,伯特利醫(yī)院更名為上海市第九人民醫(yī)院。
石美玉也是一個終身未婚的美麗女子,她把最美的年華奉獻給了她摯愛的醫(yī)學事業(yè)和她的病人們。1954年12月30日,石美玉在美國加州靜靜地離開了人世,享年81歲。
聚焦走廊 近代中國女留學生的足跡 女子留學早于男子
中國人走出國門留學異邦是在19世紀四五十年代,1847年廣東人容閎、黃寬、黃勝由外國傳教士資助赴美留學當屬首開其端,而女性留學的歷史其實要早于被歷史公認的容閎等人。據(jù)容閎在其自傳《西學東漸記》中記錄說,郭實臘夫人主辦的女塾因鴉片戰(zhàn)爭前的局勢緊張而停辦后,“攜盲女三人赴美”。是年1839,比容閎等人留學海外早八年,正是中英鴉片戰(zhàn)爭開始之際。
不過,真正對中國近代史有所影響的女子留學始自金雅妹。1881年,美國傳教士麥嘉諦攜其收養(yǎng)的寧波女孩金雅妹去美國紐約學醫(yī),后畢業(yè)于康乃爾大學,應該是中國女性留學第一人。后又有江西女子康愛德、福州許金訇、湖北石美玉,也先后得到傳教士的資助而留美,這四名女性成為近代中國女子留學的標志性人物。
女留學生從個案到逐漸融入出國潮流大致在1900年以后。庚子事變促使政府官員們不得不除舊布新改革弊政,經過中日兩國人士的努力,自1898年始日本政府一改過去拒絕中國人入境讀書的政策,文部省于1899年頒發(fā)15號檔正式確立接收中國留學生的決策,中國人留學東瀛確為當時的最佳選擇。據(jù)現(xiàn)有數(shù)據(jù)記載,1901年有3人,1902年又有20名女性先后赴日留學,不過基本局限在跟隨家人赴日而進入該國學校讀書的范疇。
打破官費留學界限
1903年以后隨父兄留學的局面有所改變,而像秋瑾這樣掙脫家庭羈絆自費赴日的女性逐漸增多。特別是1905年地方省份送女子留日之舉打破了官費留學僅限男子的陳規(guī)。1905年,取得官費資格的女性有湖南20名,其中最小的14歲,最大的48歲。其后有江西10名,云南13名,奉天(遼寧)省與日本實踐女子學校商定每年派15人到該校修讀師范專業(yè)。兩年后,在東京成立的留日女學生會成員約100人,1909年達到149人,初步形成留日女學生的小型群體。
此間,各省先后取消了對女子官費出國留學的限制,刺激了自費女生出國的熱情,1905年先后有19名女生自費入讀美國中等學校。1907年兩江總督選派3名江蘇女生赴美國威爾士利(今譯威斯里安大學)女子學院讀書,是為官費女生遠學西方的開端。宋氏三姐妹也于這一時期進入該校深造。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1902至1911年留美女生約30多人,留法約20人,這個數(shù)字雖仍無法同男子相比,但就持續(xù)二千余年受壓迫遭凌辱的中國女性而言,已非同尋常,可謂女性留學史上的突破性進展。
民初,女子留學的環(huán)境有所改善,主要表現(xiàn)在選擇留學歐美國家的比例上升。以美國為例,民初期間大約增加到488人,留學俄、德、英等國的女生人數(shù)遠遜于美國;留法女生在20世紀20年代約20余人,主要得益于勤工儉學運動的開展。與此相反,因受到中日兩國留學政策及其它因素的干擾,留日女生人數(shù)比清亡前有所減少。
所學專業(yè)逐步擴展
清末民初女子留學是中國留學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當時世界近代化運動和中國被動開放的產物,同男子留學有著一定的共同之處,即女子同樣有一個由被動到主動求學西洋的歷史過程。清末,朝野對女人讀書的認識非常膚淺,僅僅視女學為培養(yǎng)賢妻良母的地方。那時,清政府派女子出國的目的只是求得女校師資,這一思想在當時甚為普遍。
早期中國留日女學生所學專業(yè)只有速成師范和速成工藝兩科。師范科學習課程主要是教育、心理、地理、歷史、算術、唱歌、體操等。工藝科在上述課業(yè)外,還有刺繡、編物、圖畫幾門,基本圍繞幼兒教育和家政業(yè)務開設課程。
民國時期,賢妻良母的思維定勢有所破除,女子留學生從一開始抱著學技能的目的選擇學科專業(yè),逐步擴展到政治、經濟、科技領域,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清末的模式。不少人更看重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加入鉆研哲學社會科學的行列,回國為救國救民而奔走效力。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