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高考:促進公平公正
2012年7月6日,家住北京市朝陽區(qū)東大橋東里的武子棠同學成為北京市首位收到高考統(tǒng)招錄取通知書的考生。CFP
雖然隔著四年時光,但甘肅女孩宋敏宇還是忘不了當年手捧著北京師范大學免費師范生通知書時的感覺:“那真的是一種陽光照亮夢想的感覺,光亮亮的,暖烘烘的。”
對中西部地區(qū)考生傾斜的長效政策,為當年高考成績582分,且無力支付學雜費的宋敏宇節(jié)省了5萬余元。陽光暖心,清風助力,將她送進了夢寐以求的大學校園。
下過鄉(xiāng),也插過隊的劉海峰深知農村孩子對知識的渴求:“高考改革不僅應考慮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還要考慮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目前全國中學生有三分之二左右是在縣及縣以下中學,農村中學生占全體學生的比例很大。他們很少有媒體資源可以利用,在高考改革的議論中往往成為沉默的大多數,需要有學者為他們發(fā)聲。在一個現代的民主社會,任何改革都必須考慮大多數人的意志,而不能僅由少數人的主觀愿望來主導。我們在考慮推行高考改革時,應顧及城鄉(xiāng)公平,特別要注意防止改革使農村和弱勢家庭的孩子減少上好大學的機會?!?/P>
學者的擔憂并非多余,各地經濟社會發(fā)展的不平衡,必然造成地區(qū)間高等教育資源和入學機會的差異。尤其是進入“十一五”后,各地普遍進入高等教育學齡人口高峰期,而高校招生規(guī)模增幅趨緩,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地區(qū)差異進一步凸顯。2007年,全國普通高考錄取率約56%,錄取率最高的省份超過80%,而錄取率最低的貴州、甘肅兩省則不足40%。
痛定思痛。2006年下半年以來,教育部認真落實中央更加重視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的要求,以改革高校招生計劃分配為突破口,加強對高教事業(yè)的宏觀管理,優(yōu)化高等教育資源布局,不斷促進入學機會公平,一個“入學公平,信息公開”的“綠色通道”逐步打通——
改進完善分省地方高校招生計劃安排方法。2006年,教育部組織研究機構、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組成課題組,研究改善分省地方高校招生計劃安排方法,科學量化了對中西部地區(qū)的傾斜支持因素。2007—2011年,中西部地方所屬普通高校招生年均增長6.3%,高于同期全國平均增幅1.5個百分點。
探索建立支援中西部地區(qū)的長效機制。2008年,教育部會同國家發(fā)改委啟動“支援中西部地區(qū)招生協(xié)作計劃”,每年在全國高校招生計劃中單列一部分計劃,安排給高等教育資源豐富、升學壓力小的東部省份的公辦高校,專門面向中西部高等教育資源缺乏、升學壓力大的省份招生。2008—2012年,協(xié)作計劃從3.5萬人逐年擴大到17萬人,5年來,相當于在東部地區(qū)建設了68所專門面向中西部考生、每年招生2500人的公辦普通高校。
逐步加強對中央部門招生計劃安排的引導和調控。十年來,中央部門所屬高校屬地招生比例從45%降到了25%,總體生源結構不斷優(yōu)化,并將調整出的存量主要投向中西部地區(qū)。
實施各類轉向招生計劃,增加困難群體考生的入學機會。2007年和2010年,主要面向中西部和基層農村地區(qū)生源,分別啟動實施免費師范生、免費醫(yī)學定向生等招生計劃;2012年,面向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qū)生源,啟動實施扶貧轉向招生計劃,“十二五”期間每年擬安排1萬人左右、以本科一批招生計劃為主。繼續(xù)擴大扶貧專項招生計劃、少數民族預科班、民族班招生計劃,及針對貧困學生的“綠色通道”制度。
一項項堅持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的政策,將促進教育公平作為了推動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重要支點,讓千百個身處不發(fā)達地區(qū)的孩子離象牙塔的距離更近了一些。
在大力促進入學機會公平的同時,教育部還積極從外部綜合整治考試環(huán)境,一個“考試平穩(wěn)有序,錄取公平公正”的良好外部環(huán)境正在逐步形成——
2003年全國實現遠程網上錄取,這是世界范圍最大規(guī)模、最深程度的依托網絡高校招生的實踐:26個省市區(qū)進一步實行平行支援投檔錄取模式改革,全國近3000個試卷保密室全部達標,94%的考場實現標準化,打造“史上最嚴高考”不再遙不可及;
2004年經國務院同意建立國家教育統(tǒng)一考試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11個部門協(xié)同配合,至2012年連續(xù)9次召開協(xié)作部署會;
2005年開始,考生簽訂高考誠信承諾書,逐步建立國家教育考試誠信檔案制度;
2012年教育部修訂發(fā)布《國家教育考試違規(guī)處理辦法》,總體確保了考場秩序,環(huán)境治理成效明顯,高考違規(guī)率處于歷史最低水平。
當健全公開透明、科學合理的高校招生制度和運行機制逐步確立,高考改革的公平公正也得到了全社會的廣泛認同,“陽光工程”成為教育系統(tǒng)的“民心工程”、“品牌工程”。
七月,剛剛畢業(yè)的宋敏宇選擇回到家鄉(xiāng)做一名老師。四年一輪回,她說,她是高考改革的獲益者,用知識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將用知識去影響別人。
還是這個火熱的七月,由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擔任主任委員的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在京成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強調:“高考是我國重大的社會公平制度,要加快研究制定高考改革總體方案,重點改革考試內容和形式,規(guī)范考試程序,建立健全綜合評價體系,完善多樣化的錄取方式,增加考生選擇機會,落實高校招生自主權,保障公平公正,形成不拘一格選英才的良好局面。要指導地方和學校的教育改革實踐,堅持試點先行,以點帶面,確保改革的科學、協(xié)調、漸進和有序。要加強政策宣傳,倡導科學的教育觀和成才觀,引導社會各界理性認識和期待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為改革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P>
袁貴仁表示,高考涉及面廣、敏感度高、政策性強,成立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其目的就在于進一步研究制定高考改革的總體方案,指導改革積極穩(wěn)妥、有序推進。
十年新使命,十年新啟程。從恢復高考制度到深化高考改革,從堅持科學選拔人才到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再到回應群眾關切,堅守公平公正。言之切切,意之殷殷。
“百年能幾何,三十已一世”。方向已經明確,改革仍需破冰前行。
我們堅信,經過艱苦努力,直面挑戰(zhàn),砥礪堅持,高考改革一定會邁出新步伐,擁擠的“獨木橋”一定會變成寬闊的“立交橋”。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