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接
日本學生
在體驗中學會應對災害
學校成了一個牢固的避難所,不僅是因為學校擁有抗震能力強的安全建筑,更重要的是學生受過防災教育。這些,日本學校是如何做到的呢?
以學校為中心的地域防災體系
東京太子堂地區(qū)學校協(xié)議會以太子堂中學為中心,致力于地域自主防災活動,使地區(qū)內的學校和家庭聯(lián)為一體,在“健全育成”、“地域防災”和“豐富的教育活動”三大方面開展活動,并培養(yǎng)了310名學生和30名教師作為自主防災的擔當者。一旦發(fā)生緊急事件,這些熟悉社區(qū)和居民基本情況的學生和教師,就能夠在應對災難和組織救援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從而實現社區(qū)和學校之間的互助互救。
他們的自主防災活動主要有:
D級泵技能講習會 在地區(qū)消防署的指導下,使用7臺D級消防泵,所有學生及教師參加小巷內的滅火消防演習,每年6月實施;
急救救生技能講習會 這項活動由初中三年級全體學生參加,通過學習普通救生知識,掌握應急治療技能;
避難所體驗幸存野營活動 這是一項由中小學生和社區(qū)市民一起參加的活動,就是切斷對外聯(lián)系,進行野外獨立的一夜兩晝體驗學習;
向先進的防災城市學習 以學生會為中心組成項目組,提出有關創(chuàng)建城市防災公園和廣場的提案,該提案有益于對區(qū)內公園的避難設施進行完善的計劃。
防災教育的核心是體驗
日本的學校在防災教育方面的一個突出特征就是——體驗式。在災難尚未降臨的時候,人們往往因為缺乏直觀的感性認識而忽視防災的重要性,或者干脆認為災難離我們遙不可及。體驗式的防災教育則借助接近真實的體驗,“拉近”災難與人之間的距離,除了在體驗中學習到應對災害的常識,更重要的是為面對災難做好了心理層面的準備,當災難真正降臨時,能夠從容、鎮(zhèn)定地應對。
日本文部省規(guī)定,每個學期都要進行防災演習,而演習的日期和方式由學校自主選擇,只是在學校確定方案后須獲得批準方可實施。學校的演習也是循序漸進的,一般每年年初開學的時候,考慮到剛入校的新生還不太熟悉演習過程,學校會在演習開始前事先通知學生,然后逐漸提高演習速度,即在不通知師生的情況下搞“突然襲擊”,以最大限度地模擬災難發(fā)生時的真實場景。日常的模擬演習不但鍛煉了學生的逃生技能,也有助于他們在面對災難時克服恐懼的心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