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戰(zhàn)勝利80周年之際,海峽導報記者近日走進廈門夏商淘化大同食品有限公司、廈門市陳有香調味品有限公司、廈門市鼓浪嶼食品廠有限公司,與這3家歷經抗戰(zhàn)歲月的老字號一同回溯那段烽火交織的過往。
一灶煙火 戰(zhàn)時餐桌的堅守者
鼓浪嶼內厝澳的煙囪,在1938年初夏最先“醒”過來。天還沒亮透,淘化大同廠區(qū)里,30口大鍋已冒起白汽。黃豆在沸水里打轉,滾出的粥花像奶白色的浪頭。工人們握著長柄木勺,攪得鍋里“咕嘟”響。蒸汽裹著醬油的咸鮮,漫過紅磚墻,飄進晨霧里。
這家由陳天恩在1907年創(chuàng)辦的老廠,彼時已在閩南闖下了名號。30多年里,從醬油缸到罐頭生產線,躋身廈門“四大公司”之一,淘化的醬油瓶上還“掛”著柏林、巴拿馬的國際博覽會金燦燦的獎牌。1927年,與大同公司合并后,鼓浪嶼新廠房里裝起了東南沿海最先進的罐頭機。
然而,就在廈門全島淪陷的那天,機器轟鳴聲戛然而止??粗鴤}庫里堆積如山的物資,時任淘化大同公司董事長黃廷元徹夜未眠:是守著家底茍活,還是讓這些黃豆、大米變成救命的希望?最終,工人們連夜撬開倉庫,把黃豆、大米搬出來,在鼓浪嶼國際救濟會的統(tǒng)籌下,30口大鍋改了用處,一煮就是4個月的賑濟粥。
▲廈門淪陷期間,大量難民逃到鼓浪嶼,淘化大同等民族企業(yè)主動煮粥救濟
“天不亮就能聞到粥香,那是真能救命的味兒。”古法釀造技藝傳承人陳衍光指著一張老照片說。照片上,挑夫們赤腳踩在發(fā)燙的石板路上,肩上挑著的木桶晃出的粥水在日頭下閃著光亮,那是餓肚子年代里,最暖的光。難民們捧著粗瓷碗,稀粥拌上自產的醬油,成了活下去最實在的念想。
隔海相望的營平路,石臼聲和著鼓浪嶼的鍋鏟聲,在廈門港的風里打節(jié)拍。39號騎樓拱券下,28歲的陳高勸踩著石杵,“咚咚”的聲響撞著騎樓磚墻,又彈回來。20多種香料在石臼里翻騰,辣椒的辣、蝦米的鮮、芝麻的香混在一塊兒飄出,街坊一聞便知:“‘沙茶陳’又在舂料了。”
▲陳有香展示廳內的石臼
這個12歲就下南洋學手藝的年輕人,剛在廈門扎下根,于1938年在營平路39號掛起“陳有香調味品社”的招牌。他手里那20多種香料配出的秘方,讓“沙茶”成了閩南地界的新鮮物,而這小作坊,后來成了全國首家獨創(chuàng)“沙茶”之地。
日軍登陸的消息,是妻子郭勝慌慌張張跑進來喊的。那會兒,正把新做的沙茶粉往麻袋裝的陳高勸手一頓,對郭勝說:“南洋華僑捐錢捐物,咱在故土的,總得守住一方百姓的溫飽。”
他幾乎把自家產品全用來支援抗日、賑濟難民。他自己家最困難時,全家14口人就靠炒沙茶醬剩下的洗鍋水填肚子。鄉(xiāng)親們都說:“這醬里有骨氣,吃著格外香。”
兩種味道,
在同一個戰(zhàn)場上擰成一股勁。
鼓浪嶼國際救濟會檔案里記載,
淘化大同每天供應餐食9萬份,
其中一部分總會摻上醬油和沙茶粉。
“撒點咸辣,能多吃半碗。”
有老人至今記得,
難民營里的稀粥拌醬油中,
偶爾會嘗到一絲微辣,
“像突然瞅見了太陽,心里亮堂了”。
雙脈同源 商道與國魂的交響
黃廷元的賬本和陳高勸的配方,
在戰(zhàn)火里藏著一樣的硬氣,
算盤珠子打得再精,
該舍的時候絕不猶豫。
1938年深秋,淘化大同的賬上見了底,黃廷元提筆寫下“變賣祖產”。“機器可停,工廠可毀,人心不可散。”這句話被工人們記在心里。日軍說粥廠“妨礙軍事”,要查封,他揣著國際救濟會批文去交涉:“租界里的人餓慌了,會亂,我們煮粥是幫你們維持秩序。”就這樣,保住了這條救命的粥線,直到深秋最后一批難民轉移,30口大鍋才涼下來。
▲淘化大同釀造醬油的大缸
營平路的石臼聲,也成了“暗號”。郭勝一邊在店里幫工,一邊當交通員。她比誰都清楚,這“骨氣”該往哪兒使。廈門淪陷,受傷的抗日戰(zhàn)士躲進后屋加工區(qū),那里堆著曬得半干的香料,八角、桂皮、蝦米的濃味,正好蓋過血腥味。陳高勸家人每天上山采藥、下海捕魚,回家后用沙茶醬搭配草藥給戰(zhàn)士們拌飯吃。“爺爺(陳高勸)說,沙茶里的蝦有甲殼素,能幫著恢復體力。”陳有香第三代傳承人陳春娜說起這事,眼里還閃著光。
這種抉擇源于更深層的共鳴。
兩家掌舵人都有著南洋經歷:
黃廷元去新加坡考察過罐頭技術,
陳高勸12歲就在吉隆坡學做沙茶。
見過外面的世界,
更明白民族工業(yè)之艱,
機器能拆運,手藝能帶走,可根不能斷。
“要讓后人知道,咱中國人的廠子,不光會賺錢,還能扛事。”黃廷元在董事會上說這話時,營平路的陳高勸也在教徒弟:“沙茶的秘方再金貴,不如骨頭硬。這手藝要傳下去,先得把這骨氣傳下去。”
商道在此時升華為家國大義,龍頭路的餅鋪也跟上了這股勁。添成餅家的老板林朱達見倉庫面粉見了底,咬咬牙用番薯淀粉代替,卻不改豬油起酥的手藝,“酥皮散了,就像人心散了,不行”。他不知,十幾里外的陳有香作坊,正把沙茶粉包成小份,讓受傷戰(zhàn)士隨身攜帶;不遠處的淘化大同倉庫,正把醬油裝進陶甕,埋在地下防日軍征用。大家都在悄聲堅守,守著手里的營生,也守著這座城。
鼓浪嶼餡餅早已是閩南的名片,1805年就有手藝。民國時龍頭路上又開了添成餅家、源香餅鋪等,做的餡餅“酥得掉渣,甜而不膩”,綠豆沙餡里摻點冬瓜糖,咬一口能香半天。1938年廈門淪陷后,租界里的餡餅換了使命,不再是伴手禮。“鼓浪嶼餡餅是有錢人的伴手禮,地下黨為傳遞情報,就借著送禮把情報藏在餡餅里,藏在餡餅盒的夾層里,或者寫在包餡餅的油紙上。”鼓浪嶼食品廠第五任廠長曾華山講述。
三味同心 苦難中的精神圖騰
1941年的鼓浪嶼,饑餓像潮水漫過租界的鐵絲網。可難民營的灶臺上、地下?lián)c的角落里、尋常百姓的碗里,三種味道都還在,稀釋了的醬油水、摻了野菜的沙茶湯、混著番薯的餡餅,不再是簡單的吃食,已成了活下去的念想。
沙茶醬的辣,是催人的號角。游擊隊的戰(zhàn)士們說,出發(fā)前吃點陳有香的沙茶醬,沖鋒時更有勁兒。有次夜襲日軍崗哨,隊長口袋里就揣著油紙包的沙茶粉。撤退時他胳膊中了槍,血止不住,就往傷口上撒了點沙茶粉——這是南洋老華僑教的土法子,沒想到真管用。“辣得鉆心,可也清醒,咬著牙就跑回了據點。”這位隊長說,那股辣勁里,藏著不服輸?shù)暮荨?/p>
醬油的咸,是苦難里的暖。一位難民回憶:“淘化大同的粥再稀,也總有醬油的味兒,像冬夜里灶膛的火,小小的,卻能焐熱雙手。”1941年冬天特別冷,黃廷元讓工人趕著馬車給島上的難民送了兩車大米。熬出的稀粥里滴幾滴醬油,孩子們捧著碗,呵著白氣喝下去,小臉就有了血色。
最讓人記掛的,是餡餅的甜。1943年中秋,物資緊缺得厲害,師傅們烤出幾百個小月餅,分給難童時說:“甜的,日子會好起來的。”那點甜在舌尖上轉瞬就沒了,可孩子們記了一輩子。
味道這東西,最是頑固。1945年8月,勝利的消息傳到廈門時,人們自發(fā)往內厝澳、營平路、龍頭路跑。有人從床底下摸出珍藏的醬油瓶,有人端出最后一點沙茶醬,有人捧著剛烤好的餡餅,在廢墟上擺起長桌。三種味道混在一塊兒,咸鮮里摻著眼淚,辛辣里裹著吶喊,甜酥里包著希望。
三味同心,
沙茶醬的辣、醬油的咸、餡餅的甜,
是人們苦難中的精神圖騰。
“這些老字號歷經百年,仍藏著同一個‘暗號’——淘化大同的醬油,留著黃廷元的情懷;陳有香的沙茶醬,南洋香料和閩南食材的比例,還照著陳高勸定的規(guī)矩;鼓浪嶼餡餅的酥皮,還是林朱達‘百層起酥’的老手藝。”廈門老字號研究院副秘書長林愛蘭說。
百年回甘 味道里的精神家譜
戰(zhàn)爭讓這些企業(yè)付出了沉重代價,淘化大同廈門廠區(qū)幾近停產,可大鍋里熬出的暖意,早像種子落進了幸存者心里。1954年,福建要建第一家公私合營罐頭廠,當年粥廠的老工人聽說了,拎著工具就來了。僅4個月,沉寂16年的廠房又冒起了煙,木勺攪動的聲音,好像從沒停過。
▲陳有香展示廳,再現(xiàn)古法制作場景
如今的夏商淘化大同工廠里,大鍋換成了自動化生產線,可灌裝醬油的節(jié)奏里,仿佛還能聽見當年的“咕嘟”聲。作為中華老字號,它的醬油、調味品已漂洋過海到了東南亞、中東、歐洲。黃廷元的“民生情懷”,順著醬油香傳了下來。
▲現(xiàn)代化的淘化大同同安工廠
營平路39號的陳有香作坊,從手工作坊變成現(xiàn)代化企業(yè),門店87年沒搬過,騎樓的拱券還是民國時的樣子,墻縫里還能找到點暗紅的印子。“那是當年舂沙茶醬濺的蝦醬漬。”陳春娜摸著墻說,20多種香料的秘方,不光是味道的密碼,更是傳家的骨氣。現(xiàn)在的陳有香沙茶醬,不光廈門人愛吃,還走向世界。人家說“世界沙茶在廈門”,這話里有陳家的底氣。
▲八市陳有香店鋪曾經使用的老招牌
“小餡餅,大時代。”1956年公私合營,17家和添成餅家一樣的糕點店,貢獻出自家配方和商鋪店號印章,成立合作社。1958年,合作社改名為鼓浪嶼食品廠,開啟了由小作坊向大企業(yè)轉型升級的新時代,第一任廠長就是林朱達。后人說:“這餅里,有鼓浪嶼的魂。”
百年回甘,是戰(zhàn)火淬煉的精神基因,滋養(yǎng)著企業(yè)生生不息?,F(xiàn)在,淘化大同的醬油、陳有香的沙茶醬,擺上金磚國家領導人峰會的餐桌;鼓浪嶼餡餅成了非遺的符號,這些帶著烽火記憶的味道,已成為“家國情懷”的活注腳。
站在鼓浪嶼的山坡上往下看,淘化大同的老廠房、龍頭路的餅鋪舊址、陳有香的騎樓,在夕陽里連成一軸暖融融的畫卷。這些老字號在戰(zhàn)火里亮出來的,不只是活下去的法子,更是一個民族的底色。大鍋里的粥香能驅散饑餓,石臼里的辣醬能點燃勇氣,餡餅里的甜能暖透人心。商業(yè)的本真,從來不止于賺錢。
就像廈門文史專家洪卜仁老先生曾說的:“老字號值錢,不是因為活了多少年,是危難時敢站出來,為家國扛事。”那些在烽火里煉過的商魂,是這座城最金貴的家底。
責任編輯:趙睿
- 第二屆中國鄉(xiāng)宴產業(yè)大會9月15日在廈門正式啟動2025-08-14
- 廈門今年首批保障性商品房(社會批次)預選房啟動2025-08-14
- 廈門農村集體資產進入平臺“陽光交易”實現(xiàn)高增值2025-08-13
- 2025國際工程供應鏈發(fā)展大會暨展覽會定檔 助力企業(yè)出海搶抓新機遇2025-08-12
- 廈門家政業(yè)向規(guī)范化產業(yè)化升級2025-08-12
- “蘇頌杯”首設金磚賽道 183個優(yōu)質項目參賽2025-08-12
- ?加快新型研發(fā)機構建設 廈門出臺新辦法2025-08-12
- ?栗鳶現(xiàn)身翔安 刷新廈門鳥種記錄2025-08-12
- 廈門出臺現(xiàn)役軍人父母優(yōu)待措施 9月10日起正式施行2025-08-12
- 廈門加快“無證明城市”建設 推動實現(xiàn)證明材料免提交2025-08-11
- 最新廈門新聞 頻道推薦
-
臺風“楊柳”今天凌晨登陸漳州漳浦2025-08-14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