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媽媽的錯
等到第二次“愛的教育”演講時,劉曼輝加了很多自己的教訓,她把自己的傷口赤裸裸地暴露在聽講的家長面前。她認為,自己的教育并不完美,有的地方甚至很“丑陋”。
最后,她念了自己給上大學的女兒寫的第一封信。當她抬起淚眼時,發(fā)現(xiàn)很多家長也落淚了。
家長更渴望“有缺陷的、真實的、摸爬滾打的教育模式”,如果說李亦雯離普通孩子很遠,但劉曼輝的教育卻就在身邊。
劉曼輝是等到雯雯上大學了,因為想念孩子,把育兒日記翻出來看,才發(fā)現(xiàn)自己不是個合格的母親。
在一本綠塑料皮、印著影星張瑜頭像的日記里,劉曼輝看到了這樣一段泛黃的文字:
雯雯回家說:上課時,老師要同學們造句“又……又”。一個小朋友被點起來后說:李亦雯又胖又矮。全班同學都大笑起來,連老師都忍不住笑了。聽到這,爸爸媽媽也哈哈大笑起來,媽媽接著問“雯雯,別人笑了,你笑了沒有”,雯雯說“沒有,我沒笑”。媽媽說,應該這樣造句,李亦雯的臉又圓又紅。雯雯說,別人才不會這樣造呢,這是爸爸媽媽造的句。
近20年后,讀到這番話,劉曼輝唏噓不已。她說,當時自己沒有用最好的方式保護孩子的自尊。
媽媽造的句掩蓋了問題,卻沒有解決問題。如果時間能倒流,劉曼輝希望說:雯雯,看上去你有點兒難過,給媽媽說說你的不舒服好嗎?
實際上,這個“傷痕”一直留到現(xiàn)在,李亦雯如今只有80斤,可還在喊“減肥”。
“這是媽媽的錯!”劉曼輝嘆著氣說。
幾年來,她從很多來咨詢的家長身上,反思自己過去的不足。有的場景幾乎就是一模一樣,可家長的處理方法卻不同。
李亦雯高考結(jié)束那天,同學們晚上到江灘上狂歡,半夜11點了,20多個同學還不舍得分開,大家商量不回家了,在江邊找個賓館住下。
女兒在電話里小聲哀求媽媽:“在外留宿一次,就一次?!眿寢尨蠛穑骸敖^對不可以!”后來10多個同學依次給劉曼輝打電話,哀求道:“阿姨,我們向您保證,我們會照顧好亦雯?!?/P>
劉曼輝拍著胸,痛苦地回憶說,在電話里,自己“母老虎”般把一個個孩子臭罵回去:“不行,你們懂什么!”
巧的是,來咨詢的一位父親也說起類似的事。同樣是高考結(jié)束這一天,同樣是在長江邊狂歡,這個爸爸始終跟著這群孩子。到凌晨3點了,女孩給這個爸爸打電話:來接我!爸爸在車里故意等了10分鐘,裝作匆匆趕來的樣子。父親一直以為,女兒并不知道自己跟著她。多年后,女孩寫了一篇《不知道幸福就在身邊》,她說,自己其實知道那天父親就躲在不遠處保護著她,她感謝爸爸。
劉曼輝聽到這個父親的故事,鼻子都酸了,羞愧極了?!皭塾泻芏喾N方式,顯然這個父親要比我做的好得多。”
很多家長一臉愁容地問劉曼輝,“孩子早戀了,怎么辦?”劉曼輝往往笑著說,你應該祝賀孩子,孩子收到了人世間最美好的禮物。
然而,這可不是當年劉曼輝的回答。李亦雯高三時談過戀愛,被劉曼輝發(fā)現(xiàn)了,劈頭蓋臉地罵:“必須分手,這么早談戀愛,讓小區(qū)人看見了,我的面子往哪里擱!”
她把“面子”二字咬得很重。
多年后,媽媽問至今單身的女兒:“你覺得你最幸福的時光是什么?”雯雯說:“初戀!”
劉曼輝頃刻間聯(lián)想到自己犯下的“罪行”,原來自己傷害了女兒心中最美的東西。
她說自己后悔的事情太多了。當初,女兒對媽媽說:我的同學都不喜歡你,你太強勢、太厲害!劉曼輝冷笑著回應:我要你們喜歡我?我還要看我喜歡誰呢!
“哎,我那時候多么自大!”如今坐在記者對面,陽光灑在她身上,她一臉黯淡。
放手,放開拉著孩子的手
對那些“病癥看起來不一樣的家庭”,劉曼輝常開同一種藥:放下,放下你的控制欲;放手,放開拉著孩子的手。
她用了26年才真正明白這一點。
雯雯從小是個乖乖女,大事小事盡管媽媽也表示要聽她的意見,但上哪所學校、報文理科、報北外德語系基本上都是媽媽說了算,雯雯也習慣了有問題找家長,把父母當圣誕老人的口袋??傻缴洗笠荒悄?,雯雯開始了第一次“真正的反抗”。
放完假從武漢回北京,上火車前,劉曼輝堅持讓雯雯脫下裙子,換褲子上臥鋪,而雯雯堅持:我就穿裙子,非穿不可!母女僵持了很久,最后媽媽生氣地走了。
幾天后,雯雯給媽媽發(fā)來短信:媽媽,對不起,我只想按自己的方式做一回自己!
媽媽手里的風箏有點兒脫線了,她不得不接受孩子想飛的事實。
上大學后的雯雯越來越有自己的主見了,盡管她的成績?nèi)匀皇堑谝幻?,但她不再甘于當“好學生”:她逃課去聽各種講座,參加歐盟商會和美國商會的雞尾酒會,做志愿者、拍電影、學攝影、泡三里屯酒吧,競選學生會主席,組織各種社會活動。媽媽以前對她“當外交官”的規(guī)劃,在她眼里“實在沒什么意思”——她竟然違背了好學生、乖乖女的N多原則。
她放棄保研、放棄各種工作的面試,堅持要去國外留學。12所世界名校錄取了她,當面臨是否選擇牛津大學時,全家開會,爸爸媽媽認為應該去,但雯雯堅持了自己的想法,放棄牛津。
這一次媽媽讓步了,她隱隱約約覺得:自己該完全放手了。
她沒想到,正是自己的放手,風箏飛得越來越高。
在一次次的咨詢中,她總是袒露自己的心聲:教育的過程,就像放風箏,剛開始要拉著、扯著一起跑,等飛到空中,就要放手,輕輕地帶著、注視著、陪伴著,然后完全放手,只是心靈的陪伴。
劉曼輝經(jīng)常聽到家長對孩子說“我的”、“我的”,她讓這樣的父母學著從對孩子說“我們”開始。
她用自己的教訓告訴家長,“放手”的具體做法,就是從停止嘮叨、真正“閉嘴”開始。比如,孩子上高中了,飯桌上就不要總說學習,好像除了學習無話可談。父母完全可以把孩子當大人一樣,說說自己的煩惱,像工作上有什么壓力,房價漲了,雞蛋貴了……但千萬別把話題一轉(zhuǎn):兒子,以后就靠你了!
多年后,等到女兒在美國工作,劉曼輝去洛杉磯看女兒,她感到了某種身份置換:自己語言不通,什么都依靠雯雯,自己倒像“女兒”,雯雯像“媽媽”。
起初,劉曼輝哪兒也不敢去,出門就靠雯雯。后來雯雯工作忙,就給她地圖、車鑰匙、機票,鼓勵她自己出門。從家門口的超市開始,劉曼輝越走越遠,竟然獨自把美國橫穿了一遍。雯雯自豪地對她的美國朋友介紹:我有個心態(tài)超開放的“辣媽”。
在武漢的一家餐廳里,劉曼輝嘴里不時地蹦出幾個簡單的英文單詞,用豐富的肢體語言模仿當時在美國的現(xiàn)場,一臉幸福地向記者回憶,她是怎樣一步步化險為夷,“囧在旅途”的。
她說,是雯雯的“放手”,讓她走得更遠。做媽媽的,算是真正明白了“放手”的重要。
如今,劉曼輝在武漢常常給穿梭世界各地做項目的雯雯打電話嘮叨:好好睡覺,好好休息……雯雯總是幽默地打斷她:“媽媽,你還是放你的風箏去吧!”
去年3月的一個夜晚,母女倆躺在夏威夷的沙灘上談心。劉曼輝為傷害雯雯的初戀、粗暴地拒絕她在外留宿的請求,第一次向女兒道歉。
雯雯很久沒說話,最后輕輕地說:“媽媽,我真的很喜歡現(xiàn)在的你。”
劉曼輝哭了。她說,幸好那晚天很黑。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